
位于龍巖市永定區高陂鎮西陂村的全國獨一無二的塔式“天后宮”。
龍巖市永定區高陂鎮西陂溪匯集毗鄰的虎崗鎮百流千涇而縱貫全村,為永定河的上游。春夏水發,往往水過庭巷,漫田溢陌。明嘉靖年間,高陂鎮西陂村林氏以閩林始祖林默娘(天后娘娘)為祖,于村尾溪邊,建一天后宮,門迎來水,塔鎮妖邪。又從莆田湄洲媽祖廟分靈,奉媽祖入天后宮,以求出門水路平安,居家水患不興。天后宮內有聯為證:圣澤顯湄洲萬代褒封隆廟宇,母功揚海表千秋史冊存馨香。
被人們奉為“海上女神”的媽祖,為什么會在崇山峻嶺間的永定受到客家人如此虔誠的敬奉呢?據考證,永定客家人從明中葉開始出洋,清雍正年間開始去臺,從乾隆年間開始外銷條絲煙。隨著這種形勢的發展,永定在明嘉靖年間開始建天后宮,以后外出的人漸多,天后宮也就逐漸增多。一是統治階級的加封與提倡使媽祖成為著名的海神,而永定的移民和僑民的不斷出現,使人們對“海上女神”媽祖的崇拜在民間傳播開來。當年,永定先民要出外謀生,勢必得坐船漂洋過海,方可到達目的地。前人造船技術、航海技術等相對落后,家中若有人往南洋、臺灣等地謀生的,其家屬為求渡海平安,將沿海地區信奉的海神迎到山區供奉,祈盼家人在漫長的海路中出入平安。二是媽祖的信仰逐漸擴大,從東南沿海迅速向廣闊的內地傳播。永定境內可通舟者,向有永定河、汀江河、金豐溪。永定河水路之船由坎市、撫市,行經青溪、湖雷、永定,沿途運貨至蘆下壩起卸,轉運至廣東石市,改舟經大埔、潮汕而出海。而永定河、汀江河水路多為灘多險惡、水急灘粗的水段,船毀人亡的悲劇時有發生。船夫其家屬抱著極其樸實的想法,海水、河水都是水,唯有寄希望于海神媽祖,請求保佑家人行船平安無事。三是媽祖具有遇難呈祥、祈雨、祈請、生育之神、求子、驅疫、鎮邪的傳說愈演愈眾,愈演愈神,“海神媽祖”的“法力”也不斷擴大化,媽祖迅速成為廣大民眾心中的全能型“守護神”。
西陂天后宮所在的高陂鎮西陂村有人口4000多人,絕大部分姓林,他們都是閩林始祖亦即海神天后(媽祖)的后裔,把媽祖看作自己家族遠祖的祖姑,常稱媽祖為“姑婆太”、“姑婆”,把媽祖廟稱為“姑婆廟”。鄉民因要渡洋涉水出國謀生,故祈求媽祖保佑。所以,這座由莆田湄洲祖廟分靈的天后宮,反映出當地涉海人家崇拜海神媽祖的心愿。
西陂天后宮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全部落成,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經大規模維修擴建,始成現在之規模,所以有“西陂天后宮,七代人馬建成功”之說。這座天后宮造型奇特,是當今中國現存唯一的一座明代宮殿式7層“文塔”(又稱“狀元塔”),規模結構及其藝術成就都是國內外的天后宮所罕見的。1983年7月,被列入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3月,被列入第三批省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7月,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羅哲文教授及古建筑專家鄭孝燮參觀考察西陂天后宮后,欣然留下了“文物精華,古建瑰寶”的墨寶,予以高度評價。西陂天后宮,不僅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媽祖史跡的實物依據,而且在建筑學上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2012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復了由福建省文化廳《關于提請核準公布西陂天后宮保護規劃的請示》,對西陂天后宮進行整體保護規劃。
西陂天后宮占地面積10173.6平方米,建筑面積2726平方米。這座有七層高的宮殿式古塔,主體高40多米,全部釆用天然卵石砌墻基;—至三層為四方形,土木結構;四層以上為八角形;其中四至五層為磚木結構,六至七層為純木結構,第七層中間以一根大圓杉木為軸,用數十根方木向四面八方輻射成車輪狀,精巧玲瓏,典雅壯觀。每層都有一米寬的木梯供游人上下;二至三層還有走馬廊,可環視四周景色;塔頂葫蘆狀,用特制的有色圓缸,由紅、黃、蘭、白、青五色疊成。整個塔殿雕梁畫棟,令人賞心悅目。
距西陂天后宮主體建筑4米外、建有凹字形的護塔房舍36間,東西兩側房合中間均設有會客廳,為古時接待來自各方的文人墨客處。南面正中設有登云館,為科舉時代會文講學的場所,底層主殿前建有高堂,堂內門拱橫梁,高堂前有近300平方米的大天井,左右各有兩層回廊。宮門入口處有一座永久性戲臺,戲臺頂俗稱“雷公棚”,呈半圓穹窿形,鑲嵌立體圖案;戲臺兩側是化妝室和演員住地。這座多功能的高層大塔殿經歷過多次強烈地震,絲毫沒有發生過傾斜,很有歷史研究價值。宮塔外古木參天,這里有400多年樹齡的古柏,也有生長300多年的大榕樹,還有季季飄香的紅花桂,是消暑的好去處。
西陂天后宮文化底蘊濃厚,楹聯頗多,其中不少文釆斐然。計有楹聯30余對,其中木刻長聯13對、木刻橫匾17塊。媽祖殿前的神簽為五言詩,共32首,其文化內涵與其他廟宇的神簽大相徑庭,該詩為西坡林姓十三代秀才林奎亮所作,詩風典雅,哲理深藏,瑯瑯上口,頗具文采,200多年來被人們廣為傳誦。
西陂天后宮四周綠水青山,層巒疊嶂,景色秀麗。西邊有大池塘,曰“仙水塘”,塘內有涌泉,水鮮如鏡,游魚可數,七層寶塔倒映其中,微風漣漪,別有一番韻味。宮殿東邊有大榕樹數棵,其中一棵古榕須數人方能合抱,虬枝繁盛勁拔,濃葉蒼翠蔽日,樹洞玲瓏剔透。沙灘邊,一片杞樹參天,古老的杞樹上,大都又寄生著榕樹,成一奇觀。碧水清溪——永定河從宮旁流過,溪流上數座大橋,連系著西邊古老的密密層層的房舍和東邊新建的高大華麗的新居、大片田園。站在宮塔的高處向南遠眺,心曠神怡,可見十里田園稻浪此起彼伏,朝北俯瞰,展現在眼前的是千家樓閣,一派美麗的田園風光。
天后宮還是當地歷史的見證者。1928年,紅軍和當地農民赤衛隊員曾在這里舉行聞名的“太平暴動”; 1929年至1931年,在這里設立“太平區蘇維埃政府”、“閩西銀行信用社”。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至今仍珍藏著一種近代發行的鈔票,其票面圖案就是永定西陂天后宮。紅軍人閩,朱德曾在這里給赤衛隊員講話,宣傳革命。閩西游擊隊曾以這宮塔為壁壘,打敗了武器精良的國民黨胡璉匪軍,為龍巖全境解放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永定西陂天后宮憑借全國唯一塔式天后宮的優越條件,已經與莆田湄州島媽祖廟建立了常態的密切聯系,并進而與臺灣的媽祖廟取得聯系,相互參與各自的活動,吸引更多港澳臺香客前來進香。當地還利用天后宮旁邊的眾多古樹名木、清水溪流,再增添“清溪泛舟”、“古樹乘蔭”等項目,帶動天后宮旅游再上一個臺階,成為永定客家土樓旅游的重要一極。

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羅哲文、鄭孝燮欣然為西陂天后宮后留下了“文物精華,古建瑰寶”的墨寶。
本文源于互聯網或媽祖弟子編輯整理發布,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刪除!